高尔夫球具的畸形发展 满眼尽是黄金头
作者:lucygolf 来源:唐高网 日期:2011-09-15
浏览 1 次

从古至今,贵族的举手投足都以珍宝黄金作为注脚,彰显出主人地位的尊贵。高尔夫被别有用心者标榜为新时代的贵族运动,显然不能例外。但是,作为消费者有没有想过,这些东西是否可以从提高球技的角度提升产品的使用价值,而谁又在为这个浮躁的产业规则买单?
每年开春的北京博览会,是高尔夫行业的一件大事。它从业内的各个方面反映着行业的变化与发展方向,可以说是高尔夫这一行业的晴雨表。参观2011年的展览,我特意带上新购置的专业级单反,在球具展览区的4个小时里,足足拍摄了1000张照片。真的是快门按到手软,镜头反复变焦直到发烫。但是回到家,细细整理照片时,我才猛然发现,2011年度参展的新品球杆唯一可圈可点的趋势就是——“满城尽带黄金甲”!
金色出现在高尔夫球杆上,今年不是元年。自高尔夫运动被欧洲宫廷从苏格兰牧羊人手里抢走之后,这项最原生态的运动就被冠以“贵族运动”称号。从那以后,就不断有人企图将球具与黄金联系起来。纯金的推杆、纯金的铁杆都曾经出现过。当然,在高尔夫仅属于贵族的时代里,生产力也低下,球杆完全手工打造,故而价格不菲,普通人的确难于亲近。
不客气地讲,高尔夫在亚洲的迅速风靡与高尔夫运动给参与者带来的“贵族阶层自我认同感”是密不可分的。所以,我们也就不难理解另一个有趣现象:几乎所有单支定价一千美元以上的“奢侈品级球杆”都是出自亚洲人之手。干脆把话挑明了吧,这些“奢侈品”要么就是真正的日本品牌,要么就是打着日系品牌旗号的他国产品。
原本只是个别日系品牌热衷于给球杆“镶金嵌钻”,这倒也可以理解,毕竟物以稀为贵。以高尔夫运动为荣也没什么大错,何况,礼尚往来确实是汉文化圈的“优良传统”。不过,就本人的不完全统计,本次高博会的参展的,并被我认真拍摄过的18个球具品牌中,今年推出所谓“金头”的镀金或镀铜的高价球杆,占了其中的9席。50%的厂家都有产品镀了金,恐怕从某种程度上讲,也让会“镀金球杆”出现供大于求的窘态吧。这9家球具商是谁,这里略过不表。没有随波逐流的品牌是Yonex Srixon和Mizuno三个纯日系品牌。他们虽然没有推出任何一款“金头”产品,但是也都有各自接近或超过1000美元的产品。这些产品没有用金色来“帮助”消费者接受天价球具的原因,无非来自这几个厂商的自信。
他们自信于自己的企业为产品的技术研发投入了大量的精力与金钱,这些精力和金钱也一定能在球场上帮到购买它的球友们。相对的,我个人认为有些不太自信的品牌,自知在研发和产品制造环节上的投入有点心虚。于是就想用黄金、白银甚至钻石珠宝来装点门面。更让我忍俊不已的是两个原来没太听说过的新晋品牌,其中一个展示了专门为中国内地球友打造的镀金版一号木,价格可想而知。
看来中国的市场“钱”景的确诱人,不过我仔细了解了一下这款一号木的设计和规格,除了超标的杆面反弹系数和繁复的复古花纹,我实在没有从工作人员那里弄明白这款,这款号称最远距离的一号木运用了哪些创新技术;另一个品牌几乎全系都是金色的,每一款都价格不菲。其中比较昂贵的一款一号木,杆底有很多疙疙瘩瘩的突起物,远看像故宫大门上的门钉,我的微博粉丝评价道:“怎么看怎么像我们家擦土豆丝的擦子。”我又问了现场的工作人员,这样设计到底是为了给杆底增加重量,使得杆头重心更低吗?对方也是个实在人,他回答道:“杆头重心降低是什么意思?我们这样设计的目的是使得杆头整体在视觉上更有冲击力,更厚重,更霸气!”
好吧,我们姑且认可,将贵气袭人的复古设计和霸气的门钉附着在球杆的杆头上可以从视觉上给球杆的主人以震撼力,给主人的对手以威慑力,从而起到帮助主人赢下更多的赌注的目的。那接下来让我们来讨论讨论,为什么只有金色才能提升这些人的信心吧。
提出这个问题的一瞬间,我想到从前看过的一期《锵锵三人行》中提到的:河南某市给老子塑像,为了使得老子的形象“更加光辉”,市领导决定给老子像整体“贴金”。网络上有照片为证,春秋时代的老子身穿宋明风格的汉服,右手背后,左手持一本线装书(东汉蔡恒之后才有的造纸术),书上题有《道德经》。(马王堆发掘《老子·德道经》竹简,这一国家一级文物证明了老子生前所传应为《德道经》,而《道德经》则是后世的以讹传讹)且不说这一高28米,耗资高达2588万元的雕像是不是已经涉及浪费或者腐败问题。单说这金光灿灿、极尽奢华之能事的老子像,与老子他老人家所提出的“无为”、“自然”的哲学观到底有多大的差距啊?
说了半天河南贴金老子像是不是跑题了?其实这一现象和我们所见到的高尔夫球杆集体“镀金”现象在社会学意义上是相通的。用窦文涛在节目里提到的一句话来概括就是“中国进入了镀金年代”。社会的浮躁、人们的肤浅让当代的中国人盲目地崇拜象征财富的黄金,于是金色就要出现在各个角落,让追求真实、宁静的你和我,想躲都躲不开。

既然躲不开,那就抓过来研究研究吧。借这次“2011中国球具大测试”的机会,我特意亲自试了试博览会上这些被我重点关注的镀金球杆,而且格外关注那些立场更加客观的测试者们对这些球杆的感受和评价。5天的观察,我发现球友们对这些球杆的反应是两极分化的。一部分人,评价比较差,认为这类球杆不适合自己的力量类型或者是年龄段;另一类,则评价颇高,甚至有人当场就做出了购买决定,当然,这些球友中没有人是为了这些球杆金光耀眼的造型,也不是为了那些杆身上的“雕龙画凤”,他们真的是被这些球杆的本身的性能以及这些性能给他们的击球效果带来的提升而打动的。
当然,热爱这些镀金球杆的人们和反对它们的人们,都不是因为那些杆头的奢华造型和那一点点黄金,甚至不是很多业余球员反复向我核实的“超标还是不超标”的问题。事实是,那些为了配合镀金杆头而被迫“雕龙画风”的杆身才是这些球杆击球是否又远又直的关键。以本次测试中被广大中高差点球友热捧的Ping K15 黄金版为例,不仅高差点球友一打就觉得距离见远,低差点球友一上手也立刻觉得弹道一致性变高了。大家都对这款球杆的表现表示意外,而也有懂行的朋友轻易的就发现,这款K15所配的杆身是三菱出品的高端杆身Bassara。正是这款昂贵的杆身的帮助才让大家都对这款杆评价颇高。
K15 黄金版的例子具有普遍意义,通过我仔细的研究,多数“镀金球杆”的“核心技术”不在于杆头造型和杆头材质,而是高素质杆身的选配。快完成这篇文章的时候,我自己的思路也渐渐清晰了。“满城尽是黄金杆”是一个特殊时代的特殊现象,如同当年“爆炸头”“喇叭裤”“大哥大”一样,浮躁和夸张的事物都是来得快去得也快。不过,这些时代产物为了能打动它们的目标用户也在性能上做出了一些提升,为此也付出了更高的成本,作为潜在购买者的您认为这些“镀金时代”的“镀金球杆”值还是不值,标价就在那里,不增不减,请量力而行;您买的是球杆还是奢侈品,钱就在兜里,或多或少,悉听尊便!
来源: 《高尔夫》杂志
此文章来源于网络,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