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伤健协会到京交流高尔夫打球有感
经知名博友老詹牵线搭桥,促成香港伤健高尔夫球协会的北京之行。6月28日,北京高尔夫协会秘书长范越、博友老詹、小马老将以及香港伤健高尔夫球协会球友等一行18人,在北京天安假日高尔夫俱乐部完成一场18洞的高球之旅。老詹发博文分享“盲人和智障人士如何打高尔夫”后,大家对残障人士打高尔夫有了更多了解,感动之余也引发了很多讨论与思考。
据老詹博客介绍,了解到香港残障球友打球,都有导向员引导。盲人击球前先自己空挥,然后由导向员引导到球位前,瞄准好,在告知可以击球后再击球。接着,再由导向员引导到球所的落点位置,依照前面程序进行下一杆击球,直到小球推进洞。
智障球友自己可以看到球,但依然离不开导向员引导。每一个动作进行之前,导向员要引导他们瞄球、挥杆、击球。老詹与两位智障球友同组,他提到同组两位球友1号木距离只有100码左右,铁杆在60-80码,上果岭之前基本不用更换铁杆。
“整个打球过程,两个孩子都很高兴,尤其打出一个好球时,我们都在旁边叫好,孩子的脸上会露出开心的笑容。”老詹表示,还有一个球友还从场外切球进洞,“当时这个孩子非常高兴,和我们每个人都击掌表示庆贺,我当时觉得比自己切球进洞更开心。”
通过这场与伤残、智障球友的交流,作为球爱的天空慈善基金会会长的老詹感慨良多。“我也是第一次看到盲人和智障人士打高尔夫,很受教育!”老詹表示,“今天和我们一起打球的两个智障孩子,他们来自于香港中下层家庭,打球费用由一家基金会提供,这次他们来北京参加活动,是由伤健高尔夫协会赞助。伤健高尔夫协会对残疾人有比较全面的服务体系,我觉得‘球爱的天空慈善基金会’也应该更加努力为更多的人提供捐助。”
老詹与残障球友共享高尔夫的博文发表后,随即引发网友的激烈讨论,观点各有不同。网友“YORK”表示支持:“残疾人员是不幸的,但拥有一切和正常人同等的权利。只要他们自己喜欢高尔夫运动,正常的人们有义务帮助她们去实现这个愿望!这样很有意义!”
亲自体验并与智障球友同组打球的“小马老将”也表示:“在各方人士的帮助下,这些孩子有机会体验他们梦想中的高球,看了以后真佩服那些教练陪练人员的爱心和耐心。”
一位匿名发布的友表示:“只要人人能献出一点儿爱,世界会和谐美好许多。问君哪有清如许,唯有源头活水来。向老詹表示敬意!”网友“大侠”也鼓励给特殊的一族同胞更多关爱:“智障人士在智力认知上存在着明显缺陷和残疾。在社会特殊群体中,他们是更为特殊的一族。他们的思维很简单,只要您愿意分享多一点的关爱,就会看见更多天真的笑脸。”
当然也有网友有不同意见,网友“理庸”表示:“盲人打高尔夫,尽管看起来好像很人道,很高尚,但总有一种浪费资源,糟蹋东西的感觉。适合做什么就做什么才符合天道。先天不足而非要逆天,貌似精神可嘉,实则不明、不智,徒取其辱,不若去做好力所能及的事。”
jacking_su表示:“腿障者可以打高球,手障者就很难了,视障者就更难。可以举办一些体验活动,但让这些人士去下场打球,杆要别人摆弄,进长草打出来。……,有这个必要吗?凡事要适度!”
另一位匿名“友”表示:“盲人眼睛都看不见为什么要打球,在看不见的情况下挥杆也容易失去身体平衡,健全人挥杆还东摇西晃呢。盲人完全可以从事别的运动,比如慢跑和游泳,非要跟一个看不见的小球较劲,不但不现实还浪费资源。”
针对一些网友的质疑,香港伤健高尔夫球协会义工吴洪健回应并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我认为伤残人士参与该项运动有着非常积极的意义的。”吴洪健表示:“伤残人士是社会的弱势群体,通过参与高球等运动,有助于树立更多伤残人士对人生,对社会和对生活的信心。这也是残奥会的精神所在,残奥会的动人之处是克服困难的勇气,是挑战生命的决心,是直面人生的坚强。一个残疾人展示出对抗命运的顽强精神,它,使人落泪;它,使人敬佩。伤残人士没有别人的帮助是无法参与到所有体育运动中来。”
吴洪健介绍了香港伤健高尔球协会,由廖铠梦夫妇创建,两人都是香港PGA教练。4年前开始,每周一和周四下午坚持免费义务教授盲人和智障人士打高球。目前,协会有20名伤健球员,有近30名义工导向员。导向员中有退休人士、公司老板、企业高管等,都是高尔夫爱好者,都是义工,不收取任何报酬。协会属于慈善机构,协会的经费是来自香港一些企业赞助和广大的高球爱好者的热心捐款。
“关注伤残人士,献出爱心——告诉孤单的心灵,我们没有忘记他们、漠视他们。”吴洪健表示,付出爱的同时也有回报:“伤残人士参与这项运动,还能鼓励我们这些四肢头脑健全的人更加有信心学好高球”
此文章来源于网络,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