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障碍区的补救方式 高尔夫规则十大问题之十
作者:maky 来源:唐高网 日期:2013-01-15 浏览 2
10、水障碍区的补救方式(红桩)   这条规则是球员下场打球经常遇到的规则问题,这条规则容易发生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 如何判断球进入水障碍区。   一般在比赛过程中,组委会都会对水障碍区进行标定,一般红桩代表侧面水障碍区,黄桩代表水障碍区(正面),如无当地规则的特殊说明,则按照规则中的定义来规定:“水障碍区”是指任何海、湖、池塘、河川、水沟、地表排水沟或其它无覆盖水道(无论有水与否)及其它类似性质的水域。“侧面水障碍区”是指水障碍区或其一部分,而根据地形无法按照规则26-1b在该水障碍区后方抛球或委员会认定为无法在其后方抛球的水域。   另外,按照规则26-1的内容,判断球是否进入水障碍区,必须要知道或者确信(known or virtually certain)球在水障碍区内,这样才能用该条规则进行补救,否则只能按照27-1球遗失的规则进行处理,则要受到一杆加距离的处罚。   二、 如何判定入水点。   入水点,是指球进入水障碍区界线所交汇的点,也是规则26-1补救时一个重要的参考点。当然,球有可能在进入水障碍区不止有一个点,那么根据此条规则,我们就要判断“最后入水点”(the original ball last crossed the margin of the water hazard)。为了更好的学习最后入水点,请看以下的两幅图。

  图一只有一个入水点(C),图二有两个入水点,分别是F与E,那么,“最后入水点”用E来表示。   三、 补救的方式。   据我所知,很多业余球员平时打球用“No Touch”的规则去打球,球打进水障碍区的补救方式只能罚一杆后回原位重打(见规则20-5),当然这没有问题,但是,球员还有更多的选择。   如果以图一和图二(正面水障碍)为例,球员有三种补救方式:   1.球员可以不罚杆在B点打球;   2.球员在接受加罚一杆的处罚之后,在尽可能接近最后打初始球处的地点(C点)打球;   3.球员在接受加罚一杆的处罚之后,在水障碍区的后方,球洞与初始球最后越过该水障碍区界线处(最后入水点)的连线上抛球,图一在C点后方的C-C连线上,图二在E点后方的C-C连线上。只要是在水障碍区的后方抛球,无论距离多远均无限制。   如果是侧面水障碍区里,球员在接受加罚一杆的处罚之后,球员还有两种额外的补救方式。   可以在水障碍区外距离(i)初始球最后越过水障碍区的界线的点,或(ii)该水障碍区对岸距球洞距离相等的界线上的地点两球杆范围之内且不较该地点更靠近球洞的地方抛球。请看图三和图四。    图三的最后入水点是C,图四的最后入水点是D,因此,图三和图四补救的参考点分别C和D。另外,两图中C点与D点的关系是两点到球洞位置的距离是相等的。

  因此,图三的补救方式一共有五种:分别是不罚杆在B点打球,罚一杆在A点打球,罚一杆在EE连线打球,罚一杆在C处的红色阴影处打球,罚一杆在D处的红色阴影处打球。   图四的补救方式也有五种:分别是不罚杆在B点打球,罚一杆在A点打球,罚一杆在DE连线打球,罚一杆在C处的红色阴影处打球,罚一杆在D处的红色阴影处打球。   因此,我们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一种对自己最有利的补救方式。   通过学习以上十个容易违反的规则问题,相信各位球友对规则有了一个更加全面的认识。当然,在球场里面遇到的规则问题,远远不止这几个,这需要我们多阅读规则书,将理论运用到实践中,这样才能够事半功倍! 作者: 陈盛炽
此文章来源于网络,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求职招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