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尔夫选手培训时,产生负面情绪的常见成因
作者:happy2010 来源:唐高网 日期:2019-10-15 浏览 73

1. 未达父母或教练标准

  父母或教练对青少年球员的成功定义太窄化,又缺乏固定公式可依循,短视认定赢得每一场球就是好球员,导致孩子无犯错或失败的空间,形成焦虑。此时若无适当沟通或宣泄管道,易产生叛逆行径。我就见过孩子没打好球,家长脸色铁青,孩子看了一脸愧疚。该家长在和别人聊天时将自己的失望情绪放了进去,甚至说出伤害孩子的话仍不自知。


2. 打不过想赢的人

  有求胜目标是好事,但包括教练、家长,甚至选手自己在内,目标都设定在:打赢对手,而非在与对手竞争过程中寻求成长。结果之一,造成孩子在球场上缺乏可互相砥砺的好友;过度讲究优胜劣败,往往令青少年为满足家长或教练期望变得不择手段。 


3. 得不到想要的东西

  青少年时期,喜欢互相比较。但毕竟来自不同家庭,经济状况各不相同;一旦无法达成心愿,持正面思考的球员会选择发奋向上,相反地,有的人可能力求陪打机会谋得好处,对练球的专注度也大幅降低。此时打球的初衷和价值观都已扭曲了。 

  以我所见,许多职业选手赚钱第一件事就是换一辆好车,至于年轻球员则经常比新入手的3C用品。我还知道不少球员休息时间经过停车场时,努力认识各厂牌好车,甚至离谱地去留意车子主人是谁?我认为想过好日子这观念没啥不好,只是这种用钱方式我个人并不欣赏。


4. 不知道自己到底要什么

  除了打球、转职业、赢冠军、拿奖金,球员几乎没有其他想法,对于怎样努力让自己达到上述目标也缺乏概念;一来可能教练没教,家长则是不懂详情,球员自己又不愿进修,兼之未培养阅读、思考的习惯,往往得等别人告诉他该怎么做,再者对别人的建议又抱持怀疑态度。于是,结果这类球员变得且战且走,寻找成功之路必然需要比他人花上更多时间。


5. 人际关系处理不佳

  家庭、学校、球场的人际关系需要学习及处理,在青少年时期往往又无法分辨清楚哪些关系对自己重要与否,重心可能只集中在同辈朋友身上,但对朋友的个性本质又无法有效分辨,最后一味跟着同侪团体的行动来走。


6. 饱受流言困扰

  青少年会过度在意别人眼光和批评,对他发表意见的人一多,无论是长辈或同侪,甚至某些家长。青少年听其言而行往往落得父子骑驴、动辄得咎;反之,若选择不理会,又会被某些长辈或家长批评没礼貌。


7. 缺乏自信、过度自信

  这是两个极端的情绪反应,青少年球员通常都会找很多借口掩饰自己的实力,当失败时,缺乏自信者总在事先打预防针,让大家相信他的能力不够,或是先找好失败的借口,有一样特别明显的例子就是挑对手,一碰到A就觉得自己会输,碰到B,才会想要好好打;过份自信的球员,总不将问题放在心里,不会在事前预演如何解决问题,待失败后,再将这些可以预想得到的问题当做借口,在说法上甚至避重就轻,当这样的球员表现好时,家长或教练通常将这些隐性炸弹忽略,但积习越深,将影响这青少年运动员的人格发展。


8. 以自我为中心

  少子化的塬因,如果加上该青少年运动员有优渥的家境,或是过人的天资,通常都会被教练及家长捧在手上,认定这是一颗价值不斐的摇钱树,两造会为了培植这位运动员,帮他排除万难,帮他做人情,解决所有的问题,久而久之就形成自我为中心的习惯,失去朋友或交不到朋友而不自知。 


9. 跟错人、选错环境、订错目标

  跟错教练是该青少年运动员最大的失误,但通常每一位开始学球的青少年都是靠口耳相传推荐来挑选教练,如果这位教练不是一位适合自己的教练(未必代表这教练不够好或不够专业),将变成事倍功半;

  练习环境也是一大考虑:太吵、意见太多、缺乏适当竞争对象、没纪律等,都将影响该青少年运动员的成长;

  至于目标,有些运动员的发展因个性、体型、训练方法等而各不相同,但教练或家长却误认为自己的孩子一定可以达成标准化的既定目标,于是增加要求的频度与强度──觉得不够严格。


  当孩子并非为自己打球,而是在满足他人期待时,情绪也会在生活中随时随地展现出来。

此文章来源于网络,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求职招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