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尔夫设计发展简史 设计行业反思之一
作者:TG 来源:唐高网 日期:2010-01-12 浏览 46

高尔夫球场的设计行业,在中国,还不能被普通大众所认识,甚至于业内人士。

究其原因,还是整个高尔夫行业在国内尚处于初级阶段,加上国家政策的不支持甚至限制,无论是行业规模,还是行业细分程度,以及专业化程度,都无法与高尔夫发达国家或地区相比。行业空间的局促,导致行业被关注、了解机会少。身处其中的设计行业,由于专业性太强,被认知的机会也就更少了。

高尔夫进入中国,是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的事。当时的球场建设目的比较单纯,就是为了给有需求的境外人士提供所需。新中国第一座球场位于广东省中山市,中山温泉高尔夫球场。可以说新中国高尔夫起点并不低,这座由霍英东先生投资,由帕尔玛设计的球场,至今仍被公认为高品质球场。

之后,随着国内经济的发展,市场开放程度的提高,高尔夫球场的一些不可取代的功能性越来越明显,内地商人逐渐认识到高尔夫可以为商业运作提供不可思议的便利条件,“在球场上就把事谈完了”使相当一批人尝到了甜头。于是各地政府也顺应市场需求,鼓励球场建设,纷纷打造“绿色城市名片”,于是球场从南部沿海城市逐渐发展到内地经济活动发达的大城市。

早期的高尔夫球场建设的核心工作基本都由境外专业人士完成,设计、施工技术人员、造型师等,尤其是设计,可以说至少前十年,也就是到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高尔夫球场的设计行业完全被老外垄断。台湾地区高尔夫发展要比大陆早,也先出现了一批高尔夫的专业人士,所以后来一些台湾设计师陆续出现在建设市场,不过人数不多,影响也不是很大。

大陆本土设计人员逐渐出现,是在九十年代中后期。因为国内教育系统并没有设立这方面的专业,并且由于专业太过狭窄,也没有人有意识出国进行深造,所以,此时出现的这批人多为参与过球场建设过程,也就是跟着老外干过活,了解一些高尔夫专业知识——至少知道了果岭、沙坑、发球台这些术语。这些人原来的身份可谓五花八门,有工程技术专业的,有管草坪的,有开推土机的,有当翻译的……,不过无论其出身如何,都算是国内高尔夫建设行业先行者;还有一部分数量极少的特殊人群,就是八十年代中期国家派往日本学习高尔夫的一批人,尽管这些人多为学习打球或球场管理,但毕竟是非常系统的学习了高尔夫相关知识,这批人现在都是高尔夫业界的前辈级人物,其中的一部分人后来从事了高尔夫建设工作。

当时球场建设市场正处于无序而有繁荣的局面,那时国家还没有对高尔夫球场建设进行严格的限制,全国很多地方都有新建球场的信息。有一些投资者因为实力的原因,能省则省,拿不出聘请国外设计的费用,所以这些先行者有了市场机会——其实当时不光是设计,施工建造也经常是“搭个草台班子就唱戏”。这类的设计基本没有什么专业图纸,在地形图上大概规划出18条洞线,推土机就进场了,通过施工过程“弥补”和“完善”设计,说白了就是“做着看”。于是一定量带有后遗症的“本土化”球场应运而生。

而就在这个时期,一股暗流正在慢慢的蓄积能量。当时,已经有少量的国内专业性球场建设公司成立,具备了规范化的操作模式,而其中有前瞻性的公司领导者,更开始有意识培养真正的本土设计师。培养的人选从建设行业设计专业物色,如建筑设计、给排水设计、园林设计等。这类设计人员主要特点是:受到过系统的设计训练,专业素养强,有扎实的理论基础,有较强的领悟力、学习力,素质普遍比较高。这些人需要培养的只是高尔夫的专业知识和积累相关经验。正是这一批人,将开创中国高尔夫设计行业规范化、专业化的时代。

此文章来源于网络,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求职招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