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高尔夫球场球童违规的介绍
作者:bonnie2010 来源:唐高网 日期:2013-04-27 浏览 7
知晓规则是球员本人及其球童的责任。在规定的一轮比赛中,球员必须接受其球童违规造成的处罚。 在正式比赛中,球童违规造成球员挨罚的例子并不鲜见,最近的当数亚运会上黄文义的球童耙沙案例;其他比较典型的还有如球童在比赛过程中搭巡场的“顺风车”挨罚(中巡赛案例)、前不久海口观澜湖蒙哥马利的球童搬动广告牌挨罚、某PGA大牌球员的球童多带球杆下场挨罚等。 简单来说,“球童违规等同于球员本人违规”,这一点对参加正式比赛倒也没什么,不会有人提出疑义;俺想提出来讨论的是:我们平时下场应如何对待球童的违规问题?罚好还是不罚好? 从规则角度而言这当然是个“伪命题”,违规本就不存在“罚不罚”的说法;但从“中国革命实际”来看却又问题不少: 第一,各个球场球童违规的情况可以说非常普遍,真要“认真”起来可能会“罚不胜罚”; 第二,很有球友提出,我们下场打球又不像职业球员都是专用球童,球会不培训好球童,我们哪能管得了球童违规的事? 第三,本来就是“快乐高尔夫”,自己都不一定要那么“讲究规则”,再对球童也搞得那么严格还有个什么劲?多余。 俺也曾经一度接受对球童违规可以“马虎一些”的观点,甚至还尝试过在队里的比赛中专门宣布“球童违规不罚”,后来发现还是不行,除非干脆大家都可以在规则问题上“马虎”,否则很容易乱套。 最简单的例子:改善推击线。既然球童违规不追究,那我就干脆让球童去修理推击线上的鞋钉印或拿杆头帮我把推击线顿得平平整整的。 进一步演绎:如果是球童违规可以没事,那我在树下击球时可以让球童帮我把影响挥杆的树枝顶起来,或帮我把那些烦人的长草给踩平,反正又不是我自己干的;球上有泥巴,球童把球拿起来擦干净再说,反正又不是我自己擦的;球位不好,球童“不小心”把球给踢到了球道上,接着打就是,多好。等等。这球还怎么打? 规则对“球童(Caddie)”给出的定义是:在球场上按规则协助球员的人,可以包括为球员携带和传递球杆——显然,球童在场上的主要任务是“按规则”协助球员,而拿杆、递杆都只是附带性的体力活。 这样,“按规则行事”就是球童所有行为的前提,如果真的不去管球童违不违规,其最终后果只会造成球场上的混乱,大家也就没法“快乐”了。 观察下来,球童的违规一般有三大原因: 一是因为“不懂”。 几年来俺多多少少也打过国内不少的球场了,发现真正比较在意规则学习和比较熟悉规则知识的球童还真就不多见,大部分都是一知半解或“口口相传”、人云亦云。 二是因为“无所谓”。 很多球童本身就对什么“规则”不“规则”的并不那么在乎,尤其是早期的球场风气使然,不守规则或不愿讲究规则的球友实在太多,有时候“讲规则”的反而会成“另类”,球童没事干“自讨苦吃”干嘛? 三是因为“被迫”。 不可否认,一些球友从内心就对“规则问题”抱消极态度甚至抵触情绪,你跟他“讲规则”弄不好会搞得灰头土脸的下不来台;现实中球童在场上本来就处于一种角色劣势——说好听点是为球友提供“服务”的,说难听些则是“伺候大爷”,你敢给“大爷”讲什么“规则”?关你屁事! 听熟悉的球童和俺聊到过一次“委屈”:客人的球飞进了树林,看来看去怎么也不好打,便准备拿起球来往球道上扔;球童不幸在一边多了一句嘴:要不还是在这先拍出去吧?不能到球道上去打的!客人一瞪眼:怎么啦?有什么不能打?你说了算啊? 其实在场上要求球童按规则行事并不太难,还有几个附带的好处: 第一,可以借机加强自己对规则问题的学习和理解。 第二,可以促使球童多主动学习规则、了解规则、提高规则水平。 第三,可以共同营造场上的“和谐”气氛——球友和球童违规的行为越少,场上的秩序肯定会越好,打球的乐趣也会越多。
此文章来源于网络,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求职招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