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中国高尔夫球童发展的二十年
作者:happy2010 来源:唐高网 日期:2012-12-18 浏览 1
球童这个特殊群体在中国的发展不过二十几年的时间。早期的球童动辄月薪上万,被奉为捧着金饭碗的新贵行业。曾几何时,随着高尔夫球场数量的急剧增加,球童从业人数急剧增加,待遇下降的同时,这个行业发展的诸多问题也逐渐浮上水面。   球童行业收入记录的顶峰时期是在上世纪88---90年代中期,高尔夫球童岗位在南方深圳、广州等一些高尔夫起步较早的地方。确实那时的球童曾被人称为月薪上万、捧着金饭碗的新贵行业。每个客人动辄几百元的小费让“金牌球童收入过万”成了报纸上的新闻。我曾经问过在南方球场从业的前辈,那时候的球童即便是拿不到上万,做得好的球童基本上也能达到8000元的收入。在当时的社会经济条件下,无疑是一个黄金职业。   2000年-2010年高尔夫球场的发展无论是规模、质量、数量上,都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从业人员的急剧增加,让高尔夫从业人群日异庞大。那么现在的球童生存条件又是如何?   一、收入减少。转眼二十过去,球场越来越多,特别是近几年来高尔夫运动也越来越普及,当更多的年轻人和中产阶级加入这项在中国原来只有富人才能玩得起的游戏时,高尔夫运动正在从曲高和寡的“贵族运动”,逐渐走进大众生活,从而使高尔夫消费的逐渐趋于理性,从而改变了原来动辄抛出几百元球童小费的状况。目前球童的收入一般由出场费、底薪、小费三项构成,当然不同地区构成也不同,很多球会是其中两项的任意组合。在允许接受小费的球场,小费则在球童的收入中占据着绝对大的比重,从业人员都知道球童小费基本是50元—100元,一个球童的平均月收入大约在3000-6000元左右,略高于现在的普通工薪阶层的收入。   二、球童住宿的环境趋于不理想化。我了解过不同地区的10家球会我发现有这么一个问题,就现在许多球会在开业4、5年情况下员工依然住着简易房,生活条件得不到满足。这不仅仅只是个别现象,也暴露出部分球会在经营、规划上的偏差。   我曾经仔细拜读过一些关于西方球童的一些文章,西方球童的从业年龄与我国从业球童的年龄正好相反,在工作要求方面、西方球童着重于专业性、而我国从业球童则趋于服务性。再者我国球童只是会按照球会各自制定的短期培训方式来做岗前专业技能培训。而美国从业球童要经过严格漫长的专业训练,这也是东西方文化差异的必然结果和高尔夫在不同国度的的差异。   谁来给球童一个未来?显然球会是主角。立身于球会第一线,我见惯了许多客人骂一线员工,对球童爆粗口比比皆是。高尔夫文化在部分打球人士的粗暴行为中丧失殆尽,球童人格得不到尊重。球会又本着“客人永远是对的”的服务理念,往往球童只能受委屈,吃哑巴亏。   球童这个特殊的群体需要社会的关注与支持,更需要高尔夫球会及所以高尔夫爱好者的理解与尊重。另外希望与大家一起讨论如何让球会、体制给球童一个发展和未来。
此文章来源于网络,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求职招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