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金亮:20年高尔夫球钉制造之路
作者:lucygolf 来源:唐高网 日期:2012-02-27 浏览 1
小年轻,立下大志向 1992年的夏天,三十出头的杨金亮第一次漫步在厦门一家高尔夫球场的绿阴地上,一下子就被这项潇洒自如的运动吸引住了。小球钉托起“大球”万里腾空,挥杆划弧击打出生命活力从容不迫。“我要造‘球钉’!”正陶醉在闲情雅致中的朋友们都以为自己听错了,猛然间看着杨金亮不知道说什么。“没错,我回去以后也要生产高尔夫球钉。”杨金亮屏住气,提高音量肯定自己所说的一切。 原来,朋友中有位台湾商人向他透露,当时国内的高尔夫球钉全部从国外进口,一支的价格在0.25元左右。杨金亮心里盘算着,一立方米的木材大约可以生产1万支这样的球钉,价值在2000元以上。这对于当时只有160元一立方米的木材价格来说,无疑是一次鲤鱼跃龙门式的价值提升。看到了这个产业的巨大利润空间,杨金亮难以抑制自己激动的心情。那位台湾商人淡然一笑,弯下腰抓起一把球钉放在了杨金亮的手上:“投产了,我来收购。”“我的一辈子就被这小小的球钉钉住了。”杨金亮说,当时他是下了决心的。 小房间,造出大机器 当时,高尔夫用品产业在国内还是一片空白,对于球钉的生产更是无人知晓。几经打听,杨金亮从一位外籍商人那里得知,当时美国的一套制钉设备在11万美元左右,大约是100万元人民币。这个价格对杨金亮来说是无论如何也买不起。不过,杨金亮有更好的想法,他决定自己组装一台机器。 当过美术老师的杨金亮,在设计、制图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平时就喜欢钻研各种机器。他把自己关在家里三个月,其间还收了6个徒弟。师徒7人,每天专心于制图和做电焊。“机器是砸了再焊,焊完了再砸,房间里图纸乱飞,家门口烂铁一堆。”杨金亮说起当年研发机器的场景就像回忆老电影一样生动。 最终,一只四只脚的“怪物”被造了出来。那是一台可以同时制造4枚球钉的机器,发出“哐当,哐当”的响声。第一批球钉投产后,和球场使用的一比较才发现,不是长了就是短了,而且形状规格也不统一。失败后,杨金亮只好对着机器和图纸继续钻研。又经过了3次改良,杨金亮终于在第二年春天组装出可以生产合格球钉的机器,他兴奋地和徒弟们抱在一起。 小企业,牵动集约化 在近20年的发展中,杨金亮和他的公司拥有了自主创新的品牌和获得国家工商局授权的26项专利。其中,发明专利1项,实用新型专利8项,外观造型专利17项。 2007年和2008年,杨金亮的竹制高尔夫球钉分别在德国慕尼黑和美国阿兰多世界顶级的高尔夫博览会上荣获“世界十大新品牌产品”和“最具环保力品牌产品”荣誉称号。这是杨金亮在产品原材料上的巨大突破,使用新型环保的毛竹做原料,改变过去消耗阔叶木材的粗放型的生产方式。 2010年,杨金亮携手厦门企业共同研发竹制棒球棒和高尔夫飞棒,以实现原材料的多元化生产,改变了过去竹子剩料当柴火烧的局面。同时,开设一条竹制刨花板生产线,将制造球钉和棒球棒的下脚料充分利用,形成规模化、集约化生产。 作者:龚祖雁
此文章来源于网络,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求职招聘